朱益民:奉泰伯千年古风 铸学校文化品牌
作者: 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校长 朱益民
来源:
发布日期:2016-01-17
字体:[     ]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广义的文化(Culture with a big C)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学校文化是学校中形成的特殊文化,体现的是社会背景下以学校为地理环境圈,由全体师生在学校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及其规章制度、行为方式、物质设施等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其本质意义在于影响和制约学校内人的发展,其最高价值在于促进学校内人的发展。梅村高中,是江南百年名校,在一百零二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至贤”,是其文化精髓。梅村高中发展至今,创造了百年教育伟业,正是源于“至贤文化”的沁润和引领。

    一、传承泰伯“至德精神”,挖掘“至贤文化”内涵

    梅村高中所在地梅村(古梅里)是吴文化的发祥地。3200多年前,周太王长子泰伯体察到父亲想传位于弟弟季历的儿子,决计让王位于季历,以采草药为名,从陕西岐山来到梅村,断发文身,融入当地,筚路蓝缕,带领民众开发江南,和当地民众开挖了中国第一条运河——伯渎河,传播黄河流域的文化文明,创立了勾吴国。孔子尊称他为“至德”,司马迁将他列为世家第一,他受到万世景仰。东汉时起即宅为祠建造的泰伯庙至今香火不断,我校恰好与驰名中外的泰伯庙毗邻,而且办学早期泰伯庙是校园的一部分,所以我校是从泰伯庙中长出来的。

    民国二年(1913年),无锡县政府开一时风气,将“北夏乡第二国民初级小学”更名为“无锡县立第四高等小学”(梅村高中前身),校长谈学周,校舍则借用泰伯庙。1914年,钱挚、钱穆兄弟来校任教,钱挚系科学泰斗钱伟长之父,钱穆则更是后来蜚声海内外的一代国学大师。后来,钱穆在《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中回忆在梅村高中时的生活写道:“回忆在七十年前,离县城四十里外小市镇上之一小学校中,能网罗如许良师,皆于旧学有深厚基础,于新学能接受融会,此诚一历史文化行将转变之大时代。”在这文化馥郁的胜地,莘莘学子发奋学习文化知识,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己任,憧憬着和平、民主、文明、富强的美丽新世界。20世纪50年代,要求学生“学会学习”;60年代,提出“德智体三板块要摆平”的方针;90年代,率先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推广“三能一化”(生存适应能力、学习思考能力、发展创造能力、人格现代化)素质教育模式,使学生初步成为具有现代人格和发展能力的人。进入21世纪,我校更是立足基础,发展潜力,注重创新,优质特色发展,办好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培育“至贤”之人。百年办学历程,历代教师与逾四万名学子共同描摹着“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百年家国梦想。

    追溯一百零二年的文化积淀,我校的“至贤文化”根植于渊远的吴地文明。孔子盛赞泰伯“至德”精神,“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梅村高中以吴文化为滥觞,奉泰伯“至德”高风为圭臬,勾连历史和现实,经历百年日月洗礼和风霜荡涤,逐步积淀了自己独特的“至贤”校训。 “至”者,即不断追求最高境界;“贤”者,即德才兼备。“至贤”,就是不断追求德才兼备的最高境界。奉“至贤”为校训,对教师来说,就是要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作范;对学生来说,就是要做到品学兼优、知行双修。一句话,就是靠“贤师”育“贤生”。“至贤”作为校训,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彰显了学校的历史气度,提升了学校的境界层次,升华了学校的精神品位,形成了特有的学校精神 ,即“敏毅诚朴,至贤至德”,形成了“至贤文化”。文化是一种力量,文化是一种影响,文化更是一种追求和创造,我校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创造,时刻影响和熏陶着全校师生,时刻激励和鼓舞着全校师生,著名力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南京长江大桥主要设计者钱令希先生和著名音乐理论家钱仁康先生在“至贤”校训的激励下,就读于梅村高中,步入他们“事业奋斗的起跑点”。

    二、赋予“至贤文化”时代精神,推进“至贤教育”优化发展

    进入21世纪,梅村高中进入了优质特色发展的崭新时期,2013年,学校提出了“建设智慧学校,创新至贤教育”的优质特色发展规划,赋予了“至贤文化”新的时代精神,推进“至贤教育”更加优质的发展。一是学校核心办学理念,是以一切为了师生的生态发展为根本,持续提升生命质量。二是办学思路,是以梅村高中历史积淀和时代发展的“至贤文化”引领师生健康成长。三是学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泰伯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养人才。四是学生素养,体现在身心健康、体魄健壮、思想活跃、情操高尚、基础扎实、智能较强、特长明显。五是学校管理机制,是按照“校长室、党委→中层职能部门→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的层次逐级管理,年级组建立了由分管校领导、年级组长、党员责任区负责人、工会组长组成的四位一体的年级管理小组,对年级组师生实施全方位的管理。六是发展策略,是以内涵发展为导向,以率先发展为目标,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提升办学内涵、打造特色品牌为重点,不断开创我校办学的崭新局面。七是管理策略,是精致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品牌价值,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八是品牌建设,品牌即质量、价值、财富,品牌就是生产力,全面建设“至贤文化”特色品牌,推进吴文化和梅花文化特色项目的研究和普及。九是学校发展愿景,是把学校建设成为人际和谐、文化馥郁、管理精致、师资优良、质量一流、科研领先、特色鲜明、品牌突出的历史文化名校。十是教师工作作风,是常学习,善思考,求精进,讲效益。十一是德育目标,是始终把“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育人追求,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公正、平等、友爱的氛围,让学生在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感召下,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成长,把文明内化成自觉意识,让每一名学生感受着成长的快乐。十二是学习策略,即自主、合作、探究。十三是教学策略,以学定教少教,多学多读多练。十四作业策略是,自编讲义,分层练习,诊断评价,精准纠错。

    “至贤文化”在百年办学历程中,日渐清晰,具体而言,是所有师生自觉遵守、推崇和依托的引领学校优质特色发展的力量和源泉,更加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养,培育出更富有文化素养、更具前瞻视野、更有创造力、发展力和成功力的世界通用型人才。

    三、拓宽“至贤文化”建设路径,增强学校发展内驱动力

    学校文化建设需要多方面努力,“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努力的最终目的是给予学生美好的沁润和积极的影响。

    1、树立教工“至贤”形象,萌发学生“至贤”意识

    2009年以来,学校以“至贤文化”建设为主题,以“至贤讲坛”为平台,全力推进教工“至贤”形象工程。每位教工都讲涵养、讲修为,做淳朴的人,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中产生尊敬、欣赏之感,并自觉地学习、追随。学校邀请知名校友、专家、学者做客“至贤讲坛”,先后邀请了台湾跨界才子刘轩博士、新东方教学名师陈爽、世界银行高级新闻官朱丹女士、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浙江省特级教师肖培东先生以及江南大学教授、吴文化研究专家庄若江教授、江苏省教科研究中心张晓东博士、省教科院彭刚所长等来校讲学或做报告,不断拓宽教工视野,激励教工追求崇高的为人师表境界。寒暑假,学校组织教工阅读,撰写读书笔记,丰富专业素养。现在,教工都以穿着端庄、行为优雅、谈吐有度为美的标准,以敬业奉献、严谨治学、精益求精为德的典范,提升人格魅力,增强文化修养,以期对学生产生润物无声的影响和感召。

    2、营造校园“至贤”氛围,陶冶学生“至贤”情操

    多年来,我校突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育人追求,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地域文化和办学历史为参照,以“吴地文化”和“梅花文化”为主题,优化育人环境,构建和谐校园。我校在校园内增设了吴文化“七大文化之源”人文景观,在教学楼增设反映吴地文化和梅花文化的雕塑、摄影、建筑、诗词楹联等艺术品,在校门口设立梅花主题林,在行政区、图书信息楼、生态园的栏杆和栏板上镌刻了数量众多的梅兰竹菊“四君子”,在宽敞的阅览大厅设立以“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为主题的高大铜浮雕,在教学区增设“骏华园”、“英华园”、“菁华园”, 在中央大道旁安放世界著名雕塑家吴为山雕塑的5尊塑像,更好地发挥历史文化优势。我校精心设计,让校园的一景一物都起到较好的教育作用,这些文化设施有机地融合于校园中,更显布局合理、功能齐全、风格典雅、优美宜人,对于净化师生心灵、陶冶师生情操、振奋师生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校每年都开展梅文化主题班会等活动,使活动文化与环境文化相得益彰,更好地实现陶冶、教育的理想境界。请吴文化研究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张永初先生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江浙沪吴歌大赛“吴歌王”得主张浩生先生来校为师生讲述吴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历史,用吴歌演绎吴地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我校教师积极进行研究活动,编写了《吴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等研究专著。我校常年开展有关吴文化的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征文演讲和寻访探究等活动,引导师生深刻领悟吴文化的精髓。无锡的城市精神“尚德、务实、和谐、奋进”和吴文化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我校开展吴文化专题教育就是为了让师生学习谦恭礼让、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创造辉煌的精神和品格。

    3、构建校园生活“至贤”特色,培养学生贤德雅趣

    多年来,学校想方设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自我锻炼、自我展示、自我提高。特别是近几年,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了各种活动,比如主题班会、班徽设计、爱心义卖、慈善演出、青春辩论赛、梅花诗词朗诵、梅中好声音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顾问,老师帮助学生将活动设计并开展得符合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综合发展需求,更好地提高审美品位,培养贤德雅趣。 2014年暑假期间,2015届高二(14)班王绎熙同学联合其他年级学生自行组织慈善晚会,筹集6200元,将这笔善款捐赠给了云南省盈江县的青爱小屋学校,用于改善当地孩子们的生活学习条件,支持小屋活动的开展。活动中,学生们周密的组织安排、独特的创意、精美的表演以及慈善之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4、创设“至贤”教学风格,引领学生“至贤”追求

    我校“至贤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之一就是学科教学建设,“至贤文化”在学科教学中主要体现在精准课堂建设的不断完善,文化与精神的教育渗透。

    精准课堂建设是学校“至贤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何谓“精”?《素问·金匮真言论》说:“精者,身之本也。”意思是“精”是人的身体存在根本。”课堂教学上的“精准”是什么呢?它是精华与价值所在,是效率的象征,是教与学、知识与技能、思维与习惯、内容与形式、目标与结果的“合拍”、“匹配”和“对位”。老师通过“业务素养精深发展,教育对象精透研究,教学管理精细操作”,把平凡的教学工作做得出色,把出色的教学工作变成一以贯之的常态化行为。几年来,我校深入推进高中生学业成就诊断与评价研究,大力开发校本课程,逐步建立了精准课堂教学模式体系、评价体系以及教育教学跟踪系统、服务系统,全面优化教学,促进课堂转型。随着精准课堂的不断完善,课堂教学自然会呈现出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格局,但是,无论朴素简约、清新自然,还是从容大气、华美典雅,都应该是精准的,而精准应该是新常态下“至贤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与精神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主要目的在于使德育与各科教学紧密结合,所以学校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德育目标,既要教书,更要育人,要求具有教育家情怀,立德树人,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同时,学校还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研究精神文化教育与日常教学的有机融合,并开展了《基于心智模式改善的高中生团队积极心育的实践研究》等相关课题研究,研究“至贤文化”理念的自然渗透,并在校报《梅苑》、校刊《吴风教育》上登载教师的研究心得。实践表明,只有把教学与教育自然结合,才能赢得学生的广泛认可,才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才能实现培养有着“至贤文化”沁润的和崇高精神追求的高素养人才。

    在“至贤文化”的引领下,师生和谐发展,都获得了喜人的成绩。五年来,我校老师中荣获省、市“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先进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的教师达到38人次。近三年来,有784多篇教师论文在省市级以上刊物发表,222篇论文获得市级以上奖励。近五年省级教育教学比赛中获奖达14人次,市级教育教学比赛获奖达74人次。近三年来有数十位学生在国际、国内各类科技竞赛中获奖,每年有数十位学生在江南体育(中国)股份有限公司三独比赛和省市其他艺术比赛中获奖,作为江苏省体育工作先进学校,各项体育成绩优秀,曾获江苏省阳光体育比赛第二名,江南体育(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属院校运动会男子团体第一名、女子团体第一名等数十个省市体育荣誉。据统计,五年来,在市级以上各级各类比赛中,共有1175名同学获奖。

    沐浴江南文化馨郁之风、秉承名师先贤德淑之美的梅村高中,正焕发出勃勃生机。我们相信,梅村高中一定会进一步继承先贤泰伯至德精神,丰富“至贤文化”内涵,弘扬新的时代精神,在与时俱进、持续发展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